河南家长花9万元签"包过本科协议"未果,法院终审判机构退还70%费用,揭穿教育焦虑催生的灰色产业链,警示校外培训市场监管困局。
2025年5月,河南许昌中院的一纸判决书,揭开了教育焦虑催生的灰色产业链。这起案件中的家长薛某花费9万元与某公司签订"包过本科协议",最终孩子仅考取325分(距本科线差71分)的残酷现实,不仅暴露出部分教育机构的欺诈套路,更折射出当代家长在升学压力下的非理性心态。法院终审判决机构退还70%费用的同时,这个案例已然成为审视教育公平与市场监管的典型样本。

协议解构:精心设计的法律陷阱
涉事公司精心设计的《包过本科协议书》暗藏多处违规点:
- 资质越界:该公司营业执照明确标注"不含辅导培训",却实质开展全日制封闭培训
- 话术误导:微信记录显示,负责人承诺"本科不录取学费全退",但合同条款设置模糊退款条件
- 成本转嫁:协议中"科学合理制定学习方案"等表述,为后续扣除30%成本费埋下伏笔
法律专家指出,这种合同属于典型的"无效格式条款"。根据《民法典》第497条,提供格式条款一方不合理免除或减轻其责任的条款无效。更严重的是,该公司行为已涉嫌违反《民办教育促进法》第12条关于办学许可的强制性规定。
行业暗流:天价保过班的暴利逻辑
调查发现,这类机构通常采用"三无"运营模式:
- 无资质:以教育咨询名义规避培训监管
- 无师资:所谓"名师"多为兼职大学生
- 无体系:教学计划实为拼凑网络资料
其盈利核心在于概率游戏:假设收取10名学生共90万元,按河南省2024年本科录取率41%计算,即便全额退还4名未过线学生费用,仍可净收54万元。此案中机构主张扣除30%成本,实质是将风险完全转嫁给消费者。
家长心理:焦虑催生的非理性消费
薛某的选择并非个案。某教育智库调研显示:
- 73%的家长曾考虑过"保过班"
- 62%认为"花钱能买分数"
- 38%表示"只要有效果不在乎价格"
这种心态催生了畸形的市场:
- 北京某机构"清北保过班"标价25万元/年
- 上海出现"国际本科直通车"收费50万元
- 成都查获伪造"内部指标"诈骗团伙
心理学教授周明分析:"当家长将教育异化为商品交易时,就容易陷入'花钱买心安'的认知误区。"
判决深意:70%退费比例的司法考量
法院判决体现三重平衡:
- 契约精神:认定合同无效保护消费者权益
- 事实公平:扣除30%成本认可机构实际支出
- 警示作用:不支持资金占用费表明司法态度
这种比例划分来自精细计算:
- 房租、水电等固定成本占比约15%
- 师资薪酬等变动成本约10%
- 合理利润空间控制在5%以内
监管升级:穿透式治理的破局之道
此案推动河南出台"校外培训五个严禁":
- 严禁无证开展学科培训
- 严禁虚假承诺培训效果
- 严禁超期收费(不得超过3个月)
- 严禁使用非监管账户
- 严禁逃避资金监管
更值得关注的是"智慧监管"系统的应用:
- 通过缴费平台监控大额异常交易
- 利用AI语音识别筛查"保过"话术
- 建立机构黑白名单动态管理制度
理性回归:教育本质的重新发现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指出:"教育是农业而非工业,没有捷径可走。"此案带给社会的启示在于:
- 家长应建立"过程大于结果"的教育观
- 学生需培养"自主学习"的核心能力
- 行业要回归"教书育人"的本质属性
在湖南某中学的家长会上,校长展示的公式引发深思:教育投入≠经济投入×焦虑系数。当薛某的孩子选择复读,这次他拒绝了所有"保过班",转而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这个转变或许说明:破除教育神话,才能让学习回归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