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氧火箭之父朱森元院士逝世:从零下253度实验室到托举中国航天的辉煌征程,他用一生诠释科学家精神与航天报国情怀。"
2025年5月14日,中国航天界一颗璀璨的星辰陨落。95岁的朱森元院士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留下的是中国航天从蹒跚学步到昂首阔步的壮丽篇章。这位被尊称为"氢氧火箭之父"的科学家,用半个多世纪的坚守与创新,在浩瀚太空中书写了中国航天的辉煌。

一、从溧阳少年到航天栋梁
1930年10月,朱森元出生在江苏溧阳一个普通家庭。1952年,22岁的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将个人命运与国家需要紧密相连。1960年,从苏联莫斯科鲍曼高等技术学校研究生院学成归国后,朱森元立即投身国防部五院火箭发动机设计部工作。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他和同事们常常在简陋的实验室里工作到深夜,用算盘和计算尺完成复杂的推进剂计算。
朱森元早期参与研制的液体火箭发动机,奠定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基础。1964年,他主导设计的某型发动机成功试车,推力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这段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航天事业不能总是跟在别人后面跑,必须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二、氢氧发动机的艰难突破
1970年代,当中国航天人将目光投向地球同步轨道时,朱森元敏锐地意识到氢氧发动机将成为未来航天的关键。这种发动机比冲高、无污染,但技术难度极大,当时仅有美苏等极少数国家掌握。面对质疑,朱森元力排众议:"中国航天要走向深空,必须攻克氢氧发动机这道难关。"
在研制过程中,极低温下的材料脆变、氢氧混合爆炸等技术难题接踵而至。朱森元带领团队进行了数百次试验,仅1978年一年就解决了17项重大技术难题。1984年,中国首台氢氧发动机YF-73成功应用于长征三号运载火箭,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氢氧发动机技术的国家。
航天科技集团六院原院长回忆道:"朱院士常说'科学没有捷径',为了解决液氢泵轴承的润滑问题,他亲自在零下253度的试验现场连续工作36小时。"正是这种执着,让中国氢氧发动机技术从跟跑实现了并跑。
三、新一代火箭的技术奠基
进入21世纪,已过古稀之年的朱森元并未停下脚步。他主持了我国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和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方案论证工作,为长征五号、长征七号等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长征五号氢氧发动机YF-77的研制中,朱森元提出的"分级燃烧循环"方案,使发动机推力达到70吨级,推动中国运载火箭进入世界第一梯队。2016年长征五号首飞成功后,86岁的朱森元在控制大厅流下了热泪:"这是几代航天人的梦想。"
四、甘为人梯的育人情怀
朱森元一生培养了40多位博士、硕士,他们大多成为中国航天各领域的领军人才。他常说:"航天事业不是一个人的战斗,需要一代代人接力。"即使在病榻上,他仍然关心着学生的课题进展,为年轻科研人员解答技术难题。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主任包为民院士是朱森元的得意门生之一。他回忆道:"老师总是把最难的问题留给自己,把展示的机会让给学生。他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那是他在逐字逐句修改学生的论文。"
五、精神永存的航天丰碑
朱森元的一生,见证并推动了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全过程。从东方红一号到北斗组网,从载人航天到探月工程,中国航天的每一次飞跃,都凝聚着以朱森元为代表的航天科技工作者的智慧与汗水。
在航天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朱森元的字典里没有'差不多'。"这种精益求精的科研态度,已经成为中国航天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当长征系列火箭一次次成功发射,当中国空间站遨游太空,我们不应忘记这位为中国航天托举梦想的"氢氧火箭之父"。
朱森元院士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留下的技术遗产和精神财富,将继续助推中国航天飞向更远的深空。正如他生前常说的那样:"航天人的使命,就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这位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者,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科学家精神,什么是航天报国。